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 刑事研究院
文章/张扬
一、新闻事件事情发生在2024年8月的一个夜晚。徐某喝得醉醺醺的,却还心存侥幸开车上路,结果被泗水县交警大队的执勤民警当场逮个正着。
呼气式酒精测试结果出来,数值高达157mg/100ml!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醉驾标准,妥妥地构成了危险驾驶罪。按照规定,民警带徐某去医院抽血化验,并将血样存放在交警大队事故科的冷冻室,准备送检。
徐某不甘心就此受罚,动起了歪脑筋。他通过中间人陈某联系上了辅警胡某,想利用胡某的工作便利,实施一个”调包计划”。
8月4日,三人密谋后决定行动。胡某从县人民医院领来新的血样采集管和密封袋,交给陈某,再转给徐某重新采血。当晚,胡某假装有公务,偷偷潜入冷冻室,将徐某的原始血样调换成新采的”清白”血样。
展开剩余79%他们以为天衣无缝,当新的检测结果显示徐某血液酒精含量小于10mg/100ml时,三人暗自庆幸。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
警方很快发现了蹊跷之处,经过调查,血样被调包的真相浮出水面。胡某知道事情败露,于8月9日主动投案,并交代了整个犯罪过程。
法院审理后认为,胡某作为司法工作人员,明知徐某有罪却故意包庇,其行为已构成徇私枉法罪。虽然胡某有自首情节,但他举报的犯罪线索是在职务活动中掌握的,依法不构成立功。
今年3月28日,泗水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胡某有期徒刑10个月。至于徐某,法院认为他不仅醉酒驾驶构成危险驾驶罪,还实施了妨害司法的行为,应当从重处罚。5月20日,徐某被判处拘役2个月15天,并处罚金4000元。陈某则另案处理。
二、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
【徇私枉法罪】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不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或者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有前三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法律知识学习本案中,胡某的行为精准刺入我国《刑法》第399条徇私枉法罪的核心: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对明知有罪之人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诉。其行为的法律焦点清晰而沉重:
核心犯罪构成无可争议: 胡某身为交警,直接介入刑事证据链条,以“调包血样”这一蓄意行为破坏关键物证,其“使有罪者不受追诉”的主观故意昭然若揭,职务便利的利用更是构成该罪的关键要素。
醉驾入刑的刚性遭遇挑战: 我国对醉驾(血液酒精含量≥80mg/100ml)采取严厉刑事政策,意在遏制“马路杀手”。胡某的行为不仅直接包庇具体个案,更公然挑衅了醉驾入刑的法律权威,削弱了其普遍震慑力。
证据链的神圣性遭践踏: 刑事程序对血样证据的保管、流转设有严密的“保管链”制度,要求记录完整无间断。胡某利用内部身份破坏此链条,使关键物证丧失证据能力,暴露出内部监管程序存在可被利用的“致命裂缝”。
四、对公众的警示意义交警血样调包案,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其鸣响指向制度、监督与人心:
执法环节监督的“无影灯”亟需强光照射: 此案暴露出关键物证管理环节存在严重监督盲区。必须构筑“双人操作”、实时监控、第三方见证等刚性约束,对血样提取、保管、送检全流程实施“无缝覆盖”,使任何违规操作在制度设计的“无影灯”下无处遁形,让每个环节都暴露在监督的强光之下。
执法者心中须树牢不可逾越的“界碑”: 强化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绝非老生常谈。需通过制度化培训、常态化警示及严厉的追责机制,让“法大于情”的信念融入执法者血脉,清晰划出不可触碰的“红线”。要让每一位执法者明白,徽章在肩,即是守护法律的誓言刻入骨髓。
公众监督:照亮权力运作的“聚光灯”: 在完善内部监督的同时,必须畅通公众举报与媒体监督渠道,保障公众知情权。当权力运作暴露在阳光下,任何暗箱操作都难以藏身。公众的亿万双眼睛,应成为监督执法公正永不熄灭的聚光灯。
司法判决需承载公众的“公正之秤”: 对于执法者职务犯罪,司法机关在量刑时应充分考量其行为对法治基础的破坏性,确保判决结果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回应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深切期待,使判决本身成为法治信仰的坚固基石。
五、案件引发的社会思考那管被调换的血样,其意义远超个案。它映照出当执法徽章沾染私欲的阴影,社会信任基石便随之震颤。法治大厦的坚固,不仅系于法律条文之周密,更系于执法者心中对规则刻骨铭心的敬畏与坚守。唯有将权力锁进制度的铁笼,以公开透明驱散人情阴霾,让每一份判决都承载起公众心中的公正之秤,方能令那象征正义的警徽,在阳光下永不蒙尘。
这起案件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辅警是协助维护法律秩序的人员,本应坚守法律底线,却知法犯法,利用职务之便帮助他人逃避法律制裁,最终必将受到严惩。
法律的尊严不容挑战,任何妄图侥幸逃脱的行为,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法律泥潭。
发布于:陕西省亿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