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龙门石窟夜游,一眼千年”“龙门石窟真的好出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龙门石窟这一“老经典”正在逐渐变为“新网红”。近年来,河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而洛阳龙门石窟正是一处颇具魅力的景点。
龙门石窟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文化瑰宝需要保护,在龙门石窟研究院,就有一批从事文物保护的技能人才,他们用辛勤的汗水、细致的工作,守护着这份跨越千年的宝贵遗产。
“文物保护需要眼力,不过相较于眼力,更需要细心和耐心。”在石窟保护研究与遗产监测中心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刘轶对记者说。1990年出生的她,201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目前在郑州大学攻读考古学博士。
“可能有人会觉得单调,可我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工作之余还能在附近看看山水和石窟,尤其是卢舍那大佛,每一次看到我都觉得很震撼。”在介绍石窟保护工作之余,她还希望更多的“学弟学妹”来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这类工作其实需要各个专业的人才,比如环境工程、化学、材料、地质等相关专业,都是需要的”。
据刘轶介绍,她主要负责石窟保护与遗产监测的工作,主要内容有石灰岩石质文物修复材料的研发、石窟现状调查、保护工程的开展等。在工位上,刘轶熟练地取用各种工具,保养、修复着文物:“先是要整体观察,再根据尺寸选用合适的软毛刷清理,也会用到洗耳球,刷不掉的再用竹签慢慢清理,不管用什么工具,原则是动作要缓要轻。也有金属工具,但几乎不用,一定不能损坏文物。”
刘轶在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和奉先寺病害调查工作中不畏严寒酷暑,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野外调查工作,并完成了病害图绘制、病害调查报告编写的工作。在奉先寺保护工程中,她全程参与,并开展九尊大型造像的病害调查和无损检测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刘轶与同事一起发现普贤菩萨的琉璃眼珠以及造像表面贴金,该事件获得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刚来到这里时跟着前辈们学习了很多,日常保养维护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参与推进了一些保护工程,有时还要在现场指导其他工作人员,并承担一些实验室的工作。”刘轶的工作多而杂,很辛苦,但她乐在其中:“这份工作很有意义,这是在守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不止刘轶,她的“95后”同事刘志杰也有类似的感触。“感觉文物保护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次修复都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每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常讲‘可逆修复’,但实际很多操作往往不可逆,必须周全准备,丝毫急躁不得。”刘志杰对记者说,“但有时候又没有太多时间留给我们,又有一定的紧迫性,比如某个石窟已经在加速劣化,那我们就必须抓紧时间,尽快制定合理方案及时干预。”他觉得“这份工作就像行医”,正如良医需要对患者的病痛高度共情,要做好石窟保护,也必须对石窟的风化销蚀感同身受。
这里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是文化遗产领域的“守夜人”,他们延续了古代珍贵遗存的生命,让龙门石窟跨越千年仍能焕发光彩,继续让中外游客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赵檬 秦臻)
亿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